但是,除了广袤的国土,俄国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欧国家。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俄罗斯和西欧的差距,激发了彼得一世留学的愿望。
采访: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祖熙
作为一个君主,是第一次,俄国君主第一次访问欧洲,过去(俄罗斯)都是比较封闭的,他(彼得一世)是感觉到这个国家落后,要使俄罗斯上升到一个强国的地位,不光是要扩大领土,而且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他埋名隐姓,组织一个大的使团去访问。
但是,当彼得一世真正迈出国门时,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臣民在心理上根本无法接受他的举动。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将俄罗斯人在几个世纪中养成的民族优越感打得粉碎。承认自己落后于他人,对任何民族来说可能都是极为痛苦的。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彼沃沃洛夫
因此就出现了这种说法,那个人不是彼得大帝,他被人替换了。他不是真正的沙皇,真正的沙皇已经被杀了。
1698年7月,正在威尼斯参观兵工厂的彼得一世接到国内密报,四个射击军军团造反了。造反的目的是迎立一位真正的沙皇,杀掉一切不中用的领主和外国人。彼得一世日夜兼程赶回莫斯科。他以最残酷的方式镇压了叛乱,亲手用马刀砍掉了一个士兵的脑袋。
暴乱平定之后,彼得一世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他废除了俄罗斯的传统历法,以欧洲通用的公元纪年取而代之;他按照西欧的语言习惯改革了俄罗斯文字;他命令所有的俄罗斯人剪掉长长的胡子,要想保留胡子就得交重税;他强制推行欧洲的礼仪服饰,要求每一个体面人必须做一套“西装”。
为了“打开一扇通往欧洲的窗户”,1700年9月,彼得一世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目的是从瑞典人手中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便取得和欧洲的直接联系。
俄国动员了十倍于对手的兵力。但是,十万俄军却被八千瑞典士兵轻而易举地击溃了。
采访:俄罗斯历史学家巴甫边科
俄罗斯军队失去了所有的炮兵,军队也失去了指挥官,因为大部分的以雇佣兵为主体的俄罗斯军官都被俘了。俄罗斯军队当时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失去了整个的指挥官阶层。
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
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厂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1709年,在被瑞典军队打败了九年之后,俄罗斯军队再次与瑞典军队交锋。这一次他们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了指挥作战的所有瑞典将军。瑞典国王侥幸逃脱之后,带着不到100人流亡土耳其。
战争的结果急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法国的一位公爵写道:经常使欧洲北部国家感到害怕的瑞典,即使不说它已经被消灭了,它也是垮掉了,而另外一个迄今默默无闻,除了自己的近邻,从未影响过别国的国家非同小可地崛起了。 (责任编辑:周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