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对冲外汇占款 央行成本或超万亿

对冲外汇占款  央行成本或超万亿

专家称将导致公共财政成本增加最终影响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就在宣布此消息的当天,央行还重启了暂停5个月之久的3年期央票发行。

虽然之前外界对此有所预料,但是同一天之内动用两大货币工具还是让人感到有点意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同时动用这两大货币工具的用意可能是对冲外汇占款

对冲成本巨大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

此前曾有媒体测算了2003年至2010年底的央行对冲外汇占款成本,并表示该部分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支出组成,即2003年开始,央行发行央票的利息支出以及2003年至今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生的利息支出。

央行发行央票的利息支出是对冲外汇占款成本的一部分。从2003年4月发行第一笔央票到2010年底,央行累计发行833期央票,累计每期的利息支出,央行需要为央票支付利息规模为7436.5亿元。其中,截至2010年底,已经全部到期的央行票据,央行已经完成利息支付6117亿元。已经发行但还没有到期的央票,累计应付(含部分已付)利息规模为1319.5亿元。

对冲外汇占款成本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生的利息支出。2003年9月,央行将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截至2010年底准备金率水平为18.5%(非全国性机构为16.5%)。但是,准备金冻结资金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对冲外汇占款。以2003年9月第一次上调为基点,6%以上的资金可以认为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如此计算,2003年至2010年期间,6%以上的准备金冻结资金累计利息支付,按月计算并累加为3394.1亿元。

如此,累计央票利息支出和准备金利息支出,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总对冲成本为10830.6亿元。

“这样的对冲难以持续”

再综合考虑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收入、支出。收入方为外汇资产收益,支出方为对冲成本的付出之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表示,如果国内的利率高于国外的利率,再加上人民币相对于外币持续升值,那么这样的对冲(同时考虑了成本与收益)肯定是难以持续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斌博士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方多是外币资产,负债方多是本币资产,虽然外汇资产名义收益率可能稍好于人民币负债的利率,但如果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负债表会很难看。”

与此同时,有经济学家表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体系在分担央行对冲成本,

这将威胁到银行的收入和运营能力。这是在迫使商业银行承担对冲成本,会削弱政府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地位。

“如果货币当局继续面临大规模资本流入,同时还要紧缩货币政策,对冲还会继续甚至是扩大,对冲成本是个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有专家表示,对冲操作服从于国家对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安排。

另外,张斌表示,随着央行票据和法定储备金规模的不断提高,货币当局的还债成本也在上升。货币当局代表了国家,除了可以发货币,还能从财政借钱,甚至可以改变游戏规则,比如降低法定准备金利率,从还债的角度看对冲操作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持续时间越长,规模越大,公共财政的成本越大,资源配置损失越大,从得失的角度看,应该尽快减少外汇市场干预和对冲操作。

(责任编辑:陈越颖)